識字取名大全
知識 祥識 識宏 碩識識字基本字義解釋
shí zhì(ㄕˊ ㄓˋ)
1. 知道,認得,能辨別:識辨。識破。識相(xiàng )。識途老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3. 辨別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的異體字
識
造字法
形聲:從讠、聲
識字組詞
眼識 識途 識義 博識 賢識 識照 識羞 識有 識透 諳識 識貨 清識 聰識 含識 識想識字取名的寓意
識字取名寓指學識淵博、有見識、知書達理之意。中性字,用字頻率為95分以上名字中使用了1175次。
識字取名的含義是什么?
指可愛,多才,文靜。
識配什么字最好?
取名時識搭配什么字最好?男孩佁字可配坊、費、懂、頁、猷等字起名大氣好聽的。女孩識字起名配什么字好聽?可配瀅、彩、曼、菊、虹等字起名最好聽。
與識字搭配的最佳男孩名字
識帆 祥識 添識 知識 識嫻 識宏與識字搭配的最佳女孩名字
識嫻識字含義詳細解釋
◎ 識
識 shí
〈動〉
(1) (形聲。從言。戠( zhí)聲。善于言談,表示有知識,故從言。本義:知道;懂得)
(2) 同本義 [know;realize;be aware]
識,知也。——《說文》
君子是識。——《詩·大雅·瞻卬》。箋:“知也。”
壹宥曰不識。——《周禮·司刺》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陶潛《桃花源詩》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孫子·謀攻》
不識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成公二年》
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識味(知味);識空便(知趣;識相);識道(知圣道);識義(知義理)
(4) 認識 [know;recognize]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王安石《傷仲永》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5) 又如:識路(認識道路);相識(彼此認識);識丁(認識字);識認(認識)
(6) 賞識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識拔同郡 王經于民戶之中,卒為民士。—— 陳壽《三國志》
(7) 又如:識鑒(賞識鑒別);識舉(賞識并舉用);識遇(賞識知遇)
(8) 感覺;識別;辨別 [distinguish]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樂府詩集·陌上桑》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9) 又如:識寶太師(受賄的貪官);識主(識貨的買主);識真(識別真相);識理(辨認和理解)
◎ 識
識 shí
〈名〉
(1) 見識;知識 [knowledge]
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蘇軾《賈誼論》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清· 劉開《問說》
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2) 又如:常識;才識(才能和見識);膽識;才益多者其識遠;識略(見識與謀略);識面(世面);識野(個人一瞬間在內心中意識所及的范圍或所能覺知之意念的范圍);識斷(具有見識,并能判斷);識遠(見識遠大)
(3) 佛教用語。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 [sense]。如:識神(心識,心靈)
(4)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唐· 劉禹錫《元日感懷》
(5) 思想或意識 [thought]
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 顏延年《五君詠》
(6) 又如:識想(思想;意念)
(7) 姓
◎ 識
識 shí
〈副〉
(1) 通“適”。剛才 [just now]
識見不谷而趨。(剛才看見我卻很快躲開了。)——《左傳·成公十六年》
(2) 另見 zhì
識字意思康熙字典解釋
識【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2畫
〔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
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又姓。見《姓纂》。
又《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又《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義同。
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又《集韻》《類篇》昌志切,音熾。義同。
又《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又葉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又葉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集韻》或書作。
識是什么意思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識【卷三】【言部】
常也。一曰知也。從言戠聲。賞職切
(識)常也。常當爲意。字之誤也。草書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寫書。迨草變眞。譌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謂之意。所謂知識者此也。大學。誠其意。卽實其識也。一曰知也。矢部曰。知、識?也。按凡知識、記識、標識、今人分入去二聲。古無入去分別。三者實一義也。從言。戠聲。賞職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