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濡掊
裴濡掊名字怎么讀?
裴、濡、掊的讀音是péi、rú、póu。音律優美,朗朗上口。
裴濡掊是男孩名字還是女孩名?
根據喬禾起名網大數據性別分析,叫 裴濡掊 的人,以男性居多。
裴濡掊名字筆畫分析
『裴』字,為上下結構,部首為 衣部,總筆畫數為 14畫。
『濡』字,為左右結構,部首為 氵部,總筆畫數為 17畫。
『掊』字,為左右結構,部首為 扌部,總筆畫數為 11畫。
裴濡掊名字五行屬性是什么?
裴濡掊的姓名五行組合是:木-水-金。
裴濡掊名字能打多少分?
裴濡掊名字評分為:84 分(評分由喬禾起名網根據姓名五格數理測算得出,僅供參考)
裴濡掊起名寓意
1、裴字起名的寓意:裴字取名寓指簡單大方、樸素、清廉之意。中性字,用字頻率為95分以上名字中使用了903次。
2、濡字起名的寓意:無
3、掊字起名的寓意:無
裴濡掊字起名的含義是什么?
1、裴字起名的含義:指成功,賢淑,博學多才。
1、濡字起名的含義:指自信,聰穎,清純。
1、掊字起名的含義:指成功,清純,財富。
裴濡掊名字好不好?
1、裴字用來起名字好不好?好,裴為吉利字。
2、濡字用來起名字好不好?好,濡為吉利字。
3、掊字用來起名字好不好?一般,掊字作為名字使用的比較少。
裴濡掊使用的人多嗎?裴濡掊名字重名率高嗎?
1、裴字用來起名的人多嗎?約10577人次;第一個字用裴字占70%,第二個字用裴占41%,男生名字用裴字占57%,女生名字用裴字占57%。
2、濡字用來起名的人多嗎?約19292人次;第一個字用濡字占71%,第二個字用濡占38%,男生名字用濡字占49%,女生名字用濡字占57%。
3、掊字用來起名的人多嗎?約81人次;第一個字用掊字占58%,第二個字用掊占51%,男生名字用掊字占61%,女生名字用掊字占53%。
裴濡掊名字禁忌與注意點
裴字起名禁忌
1、裴字五行屬性為木,根據五行木克土的原理,裴字起名忌諱用五行屬土的字起名。
2、裴字起名忌諱與先祖長輩同字,如果先祖名字中帶有裴字,晚輩忌諱用裴字起名。
3、裴字起名忌諱與同韻母éi或同聲調陽平的字起名,這樣讀起拗口,沒有節奏感。
濡字起名禁忌
1、濡字五行屬性為水,根據五行水克火的原理,濡字起名忌諱用五行屬火的字起名。
2、濡字起名忌諱與先祖長輩同字,如果先祖名字中帶有濡字,晚輩忌諱用濡字起名。
3、濡字起名忌諱與同韻母ú或同聲調陽平的字起名,這樣讀起拗口,沒有節奏感。
含裴濡掊的古詩詞有哪些?
含裴字的詩詞
1、綠葉青跗映丹萼,與君裴回上金閣。 —— 王勃《落花落》
2、相應載酒裴回次,憶我去年同此杯。 —— 趙蕃《梅花十絕句》
3、翠鳳逶迤登介丘,仙鶴裴回天上游。 —— 盧照鄰《登封大酺歌四首》
4、愁客坐山隈,懷抱自悠哉。況復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 李嶠《秋山望月酬李騎曹》
5、可憐此度秋風早,整頓毛衣猶自好。裴徊欲別未央宮,萬戶千門忽如掃。 —— 邢昉《故宮燕 其一》
含濡字的詩詞
1、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 —— 李商隱《韓碑》
2、監寺雖平進,班行嘆乏供。賜茶經幄暝,濡筆殿坳彤。 —— 程公許《上瀘州楊尚書四十韻》
3、月腹一寸能郭索,黃流在中自濡殼。蝤蛑可是丈人行,螃蟹視之師長伯。 —— 鄭清之《糟蟛蚏送葺芷》
4、圣皇言動謀於僉,布為利澤濡蒼黔。 —— 蘇頌《首夏即事與丘與權同韻作》
5、露洗微埃盡,光濡是物清。 —— 劉得仁《中秋》
含掊字的詩詞
1、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興是力。 —— 無名氏《大雅·蕩之什·蕩》
2、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 ——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
含裴濡掊的成語有哪些?
帶濡字的成語
1、呴濕濡沫 —— 拼音:xǔ shī rú mò —— 取自《成語大全》解釋:呴,慢慢呼氣。比喻同處困境,互相救助。
2、日濡月染 —— 拼音:rì rú yuè rǎn —— 取自《成語大全》解釋:濡浸潤。染熏染。天長日久地漸漸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逐漸的變化。亦作日漸月染”。
3、目濡耳染 —— 拼音:mù rǔ ěr rǎn —— 取自《成語大全》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4、耳濡目染 —— 拼音:ěr rǔ mù rǎn —— 取自《成語大全》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5、潛濡默化 —— 拼音:qián rú mò huà —— 取自《成語大全》解釋:猶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帶掊字的成語
1、一掊土 —— 拼音:yī póu tǔ —— 取自《成語大全》解釋:抔用手捧東西。一捧黃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2、掊斗折衡 —— 拼音:pǒu dǒu zhé héng —— 取自《成語大全》解釋:剖開量物的斗,折斷稱物的衡。指廢除讓人爭多論少的斗衡。